互聯網+不是一個新概念
互聯網+的基礎是數據和連接
加速互聯網+的驅動因素來自更多數據
未來在互聯網+的機會在跨行業的數據應用
創業者需要突破數據擁有者和應用者的合作壁壘
互聯網+其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
互聯網+其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十幾年來,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互聯網創業團隊,成為今天在垂直領域有影響力的新興企業。他們做的就是互聯網連接的能力,把分散的資源集中在一起讓產業互聯網+。
隨著打新資金的解凍以及“互聯網+”概念的持續升溫,昨日創業板指數走出強勢反彈行情 ,個股再現漲停潮,賺錢效應大幅回升。分析人士指出,受益管理層對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大力扶持,以及流動性的改善,創業板指數的上升空間得以進一步拓展。預計創業板后市趨勢仍將震蕩向上,短期互聯網概念的炒作將達到高潮。
下面說說互聯網+”給傳統行業帶來的哪些機會
“互聯網+教育”:在線教育大爆發
今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5年將會繼續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其中包括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等政策,據稱僅2015年教育部就將為教育信息化投入700億元。
在過去的2014年,K12在線教育、在線外語培訓、在線職業教育等細分領域成為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很多傳統教育機構,例如新東方也正在從線下向線上教育轉型,而一些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掌握了高黏性人群的互聯網公司,也在轉型在線教育,將用戶需求深度挖掘,而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個性化推薦,而基于移動終端的特性,用戶可以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沉浸式學習,讓在線教育切中了傳統教育的一些痛點和盲區。
“互聯網+農業”:催化中國農業品牌化道路
農業看起來離互聯網最遠,但農業作為最傳統的產業也決定了‘互聯網+農業’的潛力是巨大的。
首先,數字技術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例如,利用信息技術對地塊的土壤、肥力、氣候等進行大數據分析,并提供種植、施肥相關的解決方案,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其次,農業信息的互聯網化將有助于需求市場的對接,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也可以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產品價格走勢,從而決定農業生產重點以把握趨勢;再次,農業互聯網化,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積極投身農業品牌打造中,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農人”群體日趨壯大,將可以創造出更為多樣模式的“新農業”。
“互聯網+金融”:全民理財與微小企業發展
從余額寶、微信紅包再到網絡銀行……互聯網金融已悄然來到每個人身邊。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半年成交金額近千億元,互聯網支付用戶2.92億。傳統金融向互聯網轉型,金融服務普惠民生,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金融”的結合將掀起全民理財熱潮,低門檻與便捷性讓資金快速流動,大數據讓征信更加容易,P2P和小額貸款發展也越加火熱。這也將有助于中小微企業、工薪階層、自由職業者、進城務工人員等普羅大眾獲得金融服務。
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實體,小微企業約占全國企業數量的90%,創造約80%的就業崗位、約 60%的GDP和約50%的稅收,但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4 年底,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余額的比例30.4%,維持在較低水平。“互聯網+”金融將讓小微企業貸款門檻降低,激活小微企業活力。
互聯網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新型電子貨幣以及其他網絡金融服務平臺都將迎來全新發展機遇,社會征信系統也會由此建立。
歷史上,還有一種情況是新技術結合舊行業,在舊行業制造一場革命。
蒸汽機沒有消滅造船業,而是把帆船升級為輪船,燃氣輪機甚至核動力也沒有消滅造船業,而是把輪船升級。
互聯網+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互聯網+到傳統制造業,用互聯網解決傳統制造業的信息溝通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那就是工業4.0。當互聯網+到傳統金融業,解決金融業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附加成本,那就是互聯網金融。
所有,可以利用互聯網解決信息問題,帶來更高的效益的行業都可以互聯網+,而最大的機會也就在于此。